51龙凤茶楼论坛网深圳_一杯茶论坛全国兼职_楼凤阁栖凤楼信息论坛_栖凤楼论坛官方网站

让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

2025-08-05  来源: 人民日报 作者: 李巧伟

  李巧伟

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文化与科技相生相促。要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,用互联网思维和信息技术改进文化创作生产流程,推动“硬件”和“软件”全面升级,实现文化建设数字化赋能、信息化转型,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发展优势。这一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,即文化为科技进步提供价值引领与灵感源泉,科技为文化传承注入创新动能与传播载体。历史反复证明,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耦合是文明跃升的关键密码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今天,更需把握“相生相促”的辩证关系,让五千年文明积淀与现代科技同频共振,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不竭动力。

  文化铸魂,为科技创新锚定方向、启迪灵感??蒲Ц灿谖幕?,文化为科学技术突破提供价值坐标与思想养分。文化需求往往是科技创新的原始驱动力,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,总能引领技术突破的方向。中华文化积淀的智慧结晶,是科技创新的富矿。宋代《营造法式》记载的榫卯结构,为抗震建筑提供了柔性连接的力学灵感;华为“鸿蒙”操作系统从中国神话传说中获取命名灵感,将“开源共生”融入技术架构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,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?!钡笨萍挤⒄姑媪俾桌砝Ь呈?,文化更能发挥指南针作用。文化多样性对科技创新的滋养同样不可或缺,来自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智慧,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多元视角,让科技创新更具人文温度与实践价值。

  科技赋能,为文化传承拓展边界、催生业态??萍家约际跬黄萍せ钗幕?,催生新的文化业态。19世纪照相术的发明,看似对绘画艺术形成冲击,实则倒逼印象派画家跳出“写实”窠臼,转向捕捉光影瞬间变化的艺术表达,推动西方绘画从古典主义迈向现代主义。科技进步不仅不会消解文化价值,反而能通过改变文化生产方式,拓展其表达维度与传播空间。当代数字技术对文化的重塑同样深刻。在创作领域,AI辅助工具正成为文化创新的“协作者”。这些工具当然不是也不会取代人类创造力,而是通过学习文化基因库,为创作者提供跨越时空的灵感碰撞。传播领域的变革更具革命性。敦煌研究院推出的“数字藏经洞”数据库平台,借助混元大模型和智能检索技术构建检索增强生成(RAG)技术框架,让全球网民直观阅读千年文明精华;故宫“数字文物库”发布10万件藏品高清影像,支持观众360度查看《千里江山图》笔触细节;河南博物院《唐宫夜宴》XR大空间沉浸展,通过虚拟现实(VR)技术让游客把武则天金简“拿”在手中观赏,使文物故事传播转化率有效提升。这些实践消弭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壁垒,让高冷的遗产资源变得触手可及。消费端的“沉浸化、互动化、个性化”转型同样显著。浙江图书馆的“宇宙猜想沉浸剧场”,观众在LBE空间技术与XR眼镜的支持下亲历科幻史诗;广州打造的广州非遗街区(元宇宙),游客在3D建模、5G云计算等技术生成的虚拟世界为非遗买单;科大讯飞的AI声音复刻技术,让用户可生成自己喜爱的语音用于智能驾驶、教育等人机交互场景。这种参与式消费重构了文化体验逻辑,使被动欣赏变为主动创造,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场景中自然生长。

  协同共生,构建“需求——技术——制度”融合生态。推动文化与科技的相生相促,应在需求对接、技术适配、制度保障三个层面形成闭环。需求牵引机制是融合的起点,应建立文化机构“痛点清单”与科技企业“能力清单”的常态化对接平台。技术适配机制是融合的关键,开发符合文化特性的专用工具链:针对古琴谱的“减字谱”,研发自动转译现代五线谱的AI系统;面向少数民族史诗的口传特征,设计结合声纹识别与语义分析的记录工具;考虑传统戏曲的虚拟仿真需求,构建兼顾程式化动作与情感表达的数字人引擎。这些工具是深入理解文化规律后的定制化创新,能最大限度保留文化的原真性。制度保障机制是融合的底线。要前瞻性制定文化科技伦理指南,建立数字文化遗产的分级?;ぶ贫龋魅凡煌嘈臀幕试吹氖只曜加胧褂霉娣?;完善“文化科技融合”的评价体系,将社会效益、文化传承效果等纳入科技项目考核指标。

  从雕版印刷术推动文化普及,到5G技术重塑文化生态,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都离不开文化与科技的同频共振。面向未来,唯有坚持文化引领科技、科技赋能文化的辩证思维,才能让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永葆生机,让科技创新始终闪耀人文光辉。这既是推动文化发展的现实路径,更是建设文化强国、实现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。

返回首页>>

责任编辑:牛乐耕

相关新闻
推荐阅读
  • 经济全球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

    当前,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,经济全球化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。贸易?;ぶ饕逄贰⒐野踩拍罘夯?、地缘政治冲突加剧、单边主义和霸凌主义增多,加剧了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不确定性,也直接或间接抑制了经济全球化进程。各国在加强双边和多边合作的同时,也在[详细]

    08-05 15-08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青年使命与青春光彩

    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长卷中,中华民族始终展现“自古英雄出少年”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的传统与情怀,满怀“青年兴则民族兴,青年强则国家强”的信念与期许。广大青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以奋斗姿态激扬青春,必定会奏响不负时代、不负人民、不负华年的青春之歌。[详细]

    08-05 11-08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“‘功在当今,利在千秋’的系统工程”

    中华民族延续几千年,历来有修史立典、存史启智、以文化人的传统。在浙江工作期间,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以文化工程为载体推进文化建设,强调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要重点研究、论证和抓好推进文化大省建设的重大工程建设,不断增强构成浙江综合竞争力的软实力”。[详细]

    08-01 17-08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建设新时代高素质思政课教师队伍

 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,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?!奔忧克颊谓淌Χ游榻ㄉ?,是一项系统性、战略性工程,必须坚持在强化政治建设、提升专业能力、推动协同育人、健全评价体系上下功夫,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思想素养、专[详细]

    08-01 17-08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创新,要善于拆“墙”搭“桥”

    当有碍深度融合的“墙”越来越少、促进握手的“桥”越来越多,依靠创新驱动的新质生产力定将蓬勃发展。[详细]

    07-29 11-07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“研发在中国”见证“中国磁吸力”

    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,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,也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坚定选择。期待外资企业通过持续深耕中国市场,更加紧密融入中国产业链,分享中国高质量发展红利,实现在中国、惠全球的共赢发展。[详细]

    07-29 11-07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书香何以能致远

    站在文明传承的维度回望,从甲骨文的刻痕到活字印刷的墨香,从线装书的雅致到电子书的便捷,阅读载体在变,但人们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从未停歇。全民阅读的深意,正在于让每个个体都能在文字中遇见更好的自己,让整个民族在阅读中积蓄前行的力量。[详细]

    07-28 11-07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深耕细作 激活乡村文化

    因地制宜,精准发力,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,尊重地方特色,避免“一刀切”的考核标准,鼓励文化特派员深耕细作。文化特派员也需不断拓宽视野,提升跨领域整合能力、市场对接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,以更好地回应时代与乡土的需求。政府、社会与文化特派员协同发力,方能让[详细]

    07-28 10-07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从发展痛点中找治理突破点

    发展的痛点,既是治理创新的突破点,也是行业增长的突破点。抓住一个痛点,很可能助力行业完成一次“进化”[详细]

    07-25 16-07 人民日报 分享
  • 激励年轻干部勇当先锋做好表率

    年轻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。近年来,山东省菏泽市牡丹区高度重视年轻干部成长成才,引导广大年轻干部勇担时代使命,主动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、乡村振兴第一线、服务群众最前沿,以先锋之姿、表率之行,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[详细]

    07-24 17-07 学习时报 分享